迟福林,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如何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激活力?

tjadmin
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
位置: 首页 社会热点 正文

这是一个非常精准且深刻的概括,它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,迟福林先生的这一观点,可以理解为:高质量发展是目标,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核心动力。

下面,我们来深入解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:

核心逻辑:为什么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“动力”和“活力”之源?

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,传统的以要素投入(如劳动力、资本)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,转向高质量发展,意味着需要:

  1. 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:追求更优的产品质量、更高效的生产效率、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。
  2. 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优先:关注创新驱动、绿色低碳、民生福祉和共同富裕。
  3. 从依赖外部到激活内需: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
要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,就必须打破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、抑制社会创造力的体制机制障碍,这正是“全面深化改革”的用武之地。

“新突破”的关键领域:改革应在何处发力?

“新突破”意味着改革不能浅尝辄止,必须向深水区挺进,在关键性、基础性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,主要包括:

  1.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为“增动力”

    •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: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,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权利平等、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,这能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、可预期的制度环境。
    •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: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(如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、数据),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,让生产要素根据市场规则自由流动、高效配置。
    •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: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,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,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,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提升自身竞争力。
  2.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为“激活力”

    • 优化营商环境:持续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,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保护知识产权,稳定企业家预期,让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。
    •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: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评价机制,赋予科学家和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,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。
    • 促进创新驱动:完善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、财税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,形成对企业研发、技术攻坚的有效激励。

实践路径:如何实现“新突破”?

  1. 坚持系统观念:改革不是孤立的,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需要协同推进,科技体制改革需要与教育体制改革、人才体制改革联动。
  2. 鼓励基层探索:尊重地方和基层的首创精神,允许在符合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差别化探索,通过试点先行、积累经验,再将成功模式推广。
  3. 聚焦突出问题:改革要敢于触碰利益固化的藩篱,直面发展中的痛点、堵点和难点问题,如数据产权界定、垄断与公平竞争的平衡、共同富裕的路径等。
  4. 加强法治保障: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,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,将改革的成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,形成长期稳定的制度预期。

迟福林先生的这一论断,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。“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”是“桥”和“船”,而“高质量发展”是“彼岸”,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市场化改革,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,最大限度地激发14亿多人民的创造力和1.7亿多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,才能真正为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注入源源不断的“动力”与“活力”,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劈波斩浪、行稳致远。

-- 展开阅读全文 --
头像
000035中国天楹股票现在能买吗?未来走势怎么样?
« 上一篇 2025-11-07
000650仁和药业股票现在值得入手吗?未来走势会如何?
下一篇 » 2025-11-07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
最近发表

作者信息

网站分类

标签列表

目录[+]